南宁11月7日电(林浩)11月6日—7日,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论坛在广西南宁市举行,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交流发言等形式深入研讨,凝聚共识,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
图为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论坛现场。林浩 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郝时远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建立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基础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久久为功的过程,凝聚人心,要强调团结和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也表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事业。近年来,广西推动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书写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有效解决边疆民族地区问题的“广西篇章”。
图为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理论研讨会现场。林浩 摄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严庆认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宣讲中,要善于发现挖掘老百姓身边的案例,把文件话语转化为议题话语,把顶层话语转向生活感知话语,把想象话语转向具象表达话语。
严庆以宁夏、甘肃人喜爱的八宝茶为例说,“八宝”中的茶叶来自我国南方产茶区,桂圆来源于岭南,芝麻、葡萄干、枸杞主要来自西北地区,菊花来自安徽等地,是各族民众在生产生活中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李拓表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应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图为边疆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建设研讨会现场。林浩 摄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孙熙国表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包括爱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品质在内的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政治难题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吉伟认为,学校思政课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教学的各环节,针对不同学生的成长规律,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我们学校有53个民族的学生,大家在一个校园里生活,同过一个节,同上一门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充分体现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特点,已成为民族团结工作的有力促进者和宣传者。”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研究院院长卞成林说。(完)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和网友发布,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duobeib.com/guonazixun/588.html